如何挑选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排排网
私募直营店,投资人与基金经理直接沟通的平台私募排排网金V会员,享受专属投顾一对一贴心服务
排排网名片,是一款基于微信生态的免费智能电子名片小程序,排排网名片汇聚各行业高端人士,开通排排网名片,迅速扩展高端人脉资源圈。
-----------------------------------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9年8月底,存续登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859 家,单纯从数量而言已远超股票数量。
管理人近年来的爆发式增长一方面丰富了投资人的策略选择,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投资人了解私募选择私募的难度,本期排排看私募主要从管理人层面的一些简单定量定性指标出发,为投资人选择靠谱的私募提供一些参考。
1. 费率:
基金产品定量分析指标众多,鲜有具备预测意义的,但费率应是为数不多的领先指标之一。管理人收取的费用来源于基金资产,管理人愿意让利于投资人,少收费用,留给投资者的收益当然会更多。同等条件下,投资者应该选择费率更低的管理人,规避由于各种营销炒作、费率明显高于业内水平的管理人。
2. 换手率:
换手率代表了私募管理人换仓的频率。这一指标主要用于考察市场上相对常见的主观多头策略私募管理人,不太适用于高频或量化策略。一般而言,换手率的高低与长期业绩同样存在比较明显的反向关系,背后原因在于,第一,换手率较低的管理人产生的交易佣金,即隐性费用更低;第二,我们倾向于认为换手率低的管理人持股较耐心,对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深入程度更高、投资流程更稳定,从而具备更大可能取得较好的长期业绩。
3. 产品条线:
与挑选优质上市公司的道理类似,挑选私募同样最好挑选专注于自身能力圈,规避大而全的私募管理人。投资人可重点关注管理人旗下产品线丰富程度与产品个数:产品线太过丰富,则说明管理人或许已偏离自身核心能力圈;产品数量太多也对私募管理人运营、交易等各方面造成更大压力。
4. 是否营销导向:
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业务相对简单,无论何种策略的私募管理人,其主要业务不外乎投研、营销两大类,即所谓资产管理的两架马车。但不同管理人在业务聚焦上存在显著差异,多数私募管理人仍然倡导营销至上的公司文化。在我们看来,营销工作的确重要,但过度强调营销只会适得其反、干扰投研。背后原因非常简单:私募管理人公司架构均比较精简,公司核心投研多少需要承担部分营销工作,占用原本可以投入投研的时间和精力;另外,规模天然是业绩的敌人,超过一定规模后,业绩与规模存在比较明显的反向关系。所以,更强调投研或更强调营销,本质上是持有人利益优先还是管理人优先的问题,作为投资人,同等条件下我们理应选择更重视投研的公司,规避过度强调营销的管理人。
关于如何判断管理人是否强调营销有如下标准可以参考:第一,营销团队绝对人数与整体占比,至少不应高于投研团队人数与比重;第二,营销团队激励机制,简单与短期销售业绩挂钩的私募管理人应审慎选择;第三,是否各种大奖小奖无数,原因不再赘述。
5. 底层投资者稳定性:
因为投资者的频繁进出大概率对投资行为造成较大扰动,底层投资者质量及稳定与否能够直接影响投资人的预期收益率。评估底层投资者的稳定性指标可参考:第一,直销/代销,以及机构/个人投资者的比重,一般而言,投资者应倾向于选择直销/机构资金占比更高的私募管理人;第二,了解一轮熊市过后管理人规模是否存在较大程度缩水,这也是衡量底层投资者质量的重要指标。
6. 是否主动控规模:
之前提到,规模天然是业绩的敌人,随着规模增长,可供投资的潜在标的相对减少,交易产生的影响随之增大,复制历史优秀业绩的难度同样增大,强调持有人优先的管理人会无预警向新投资者关闭申购。同等条件下,投资者应倾向于选择此类私募管理人的名下产品。
7. 投研团队过往经历与稳定性:
投研团队作为私募产品的“产品经理”,过往经历以及团队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产品的最终走势。评价投研团队的实力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但投研团队年龄、成熟度、经历周期的多少、过往业绩、过往管理规模大小、投资逻辑与理念是否足够清晰、团队共事年限、离职率都是可以参考的指标。
8. 内部跟投比例:
内部跟投比例也相对容易理解,一定程度反映了投研团队、内部人对自己公司策略及产品的信心,以及与持有人利益保持一致的意愿。具体可参考公司自有资金跟投公司产品的比例,以及内部人申购公司产品的总金额等。
9. 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考察投研团队与公司的绑定深度。理想情况是公司投研团队能够控股,同时预留部分股权作为激励机制的一部分,即便有外部投资人,外部投资人仅作为纯财务投资人,不干预公司日常运营以及投研决策。
10. 合规:
合法合规是私募管理人经营的底线和前提条件。私募管理人有无违规情形均能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进行公示,投资者对于违规较严重的私募管理人需谨慎对待。
以上介绍的简单指标可以帮助投资人完成对私募管理人的初步筛选,其中不少信息可以通过网站等公开渠道轻松获得,另外一些也可以通过直接与私募管理人的接洽问到,相对于了解复杂的投资流程和策略而言更易操作。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指标更多是去劣而非择优,具体管理人的挑选仍应多咨询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