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一良:4.18外汇对冲基金陷入“濒危”困境,上证综指成全球潮流
专门的外汇对冲基金曾经是投资界广受欢迎的“香饽饽”。从2000年到2008年,BarclayHedge外汇交易商指数跟踪的外汇基金数量几乎增加了两倍,达到145。但现在外汇基金却俨然成了“濒危物种”,只有49只在运作。近几年来在外汇领域亏损最大的一笔来自于广发控股(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对冲基金在波动率极高的外汇交易中出现巨大亏损,此事也导致花旗银行受到至少1.8亿美金亏损。花旗董事会讨论此事后决定重组PB业务,这也是为什么12月5日花旗CFOJohnGerspach表示花旗的交易和投行业务在4季度预计下滑。此前花旗在固收和外汇业务上经历了强劲增长的三季度,被认为是其外汇业务重新崛起的信号。http://i5.jrjimg.cn/201904/18/blog_attach/blog_attach_15555799169591.jpg
有趣的是,上一起外汇领域的火星撞地球事件“瑞郎黑天鹅事件”中,花旗银行同样是损失方,2015年1月15日,瑞士yang行突然宣布取消自2011年9月以来一直维持着的欧元兑瑞郎汇价1.20下限措施,导致市场出现了1970年代以来最大的震荡,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无异于彗星撞地球。
瑞士yang行取消欧元兑瑞郎汇率下限的原因是对欧盟即将开始的量化宽松测量(QE),这给瑞士的外汇储备带来了极大的阻力。虽然事后看来瑞士yang行所做符合需要,但当时对涉及外汇业务的投行、经纪商无疑是一场灾难。
因为同时间止损止盈的平仓操作集中,导致了流动性缺失的现象,投资者和交易公司都无法执行交易,导致相关损失螺旋式上升。据悉,主要交易商损失都在数亿美元附近。
这场外汇领域的大地震把很多交易商“逼”出局,幸存下来的交易商也没能过上好日子。http://i5.jrjimg.cn/201904/18/blog_attach/blog_attach_15555800398071.jpg
环球宏观及外汇研究公司TaylorGlobalVision创始人JohnTaylor表示,要想赚钱,外汇基金肯定是希望市场能再度从平静转向活跃,但美联储却希望市场恢复平静。“在火苗开始之前,他们就将它泼灭了。”
Taylor的这句话来自真实的辛酸经历。他在1981年成立的FXConceptsLLC,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对冲基金,2008年高峰期一度管理着约140亿美元资金。但在该基金多年亏损之后,其母公司于2013年申请破产。Taylor此前表示:
“自2008-2009年的经济大衰退以来,外汇市场受到的干扰越来越多,这些来自各国政府,尤其是央行的干扰,直接扰乱了外汇市场的运作。”
即便是相对集中的期权市场,近期依然不好过,应对美元贬值的保值交易价格上涨。同时,风险逆转指标(衡量市场偏好和期权持仓状况的重要指标)显示,美元兑欧元和其他主要货币的看跌期权成本已经高出看涨期权的成本,为2018年4月以来首次。
与此同时,交易员正在把期权市场中做空欧元的头寸平仓,衡量一年多市场人气和仓位的指标目前为11个月来最小的负值。瑞银集团和摩根士丹利表示,随着欧洲经济逐渐复苏,加上围绕中国贸易的乐观情绪,将在未来几个月推动欧元上涨逾4%。http://i5.jrjimg.cn/201904/18/blog_attach/blog_attach_15555800617471.jpg
其中发生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表现,比如目前市场上交易者普遍看空美元,但以日元为代表的经典避险货币却没有对冲股市、债市风险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市场在找不到合适的避险货币同时又一致不看好美元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理由并不难猜,世界主要货币隐含波动性而中国上证综指股权基准指数今年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很多交易者认为中国正在实施的刺激经济策略将会被其他国家借鉴,能提振世界经济,德国本周公布的ZEW数据和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值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信号。
我认为不必过于惊慌,我同样对未来经济呈悲观看法,但不是现在!至少在美联储下一次加息前后都不必过于担忧。
周三和国内一位公募朋友正好聊过这一块,朋友想要涉足外汇对冲业务,我有些经验,特地来问我怎么看。我个人的建议是太早,外汇对冲是可以做的,但不是现在。一来目前经济衰退还没正式开始,美联储不会让美国经济先出问题,在此之前会尽量维护外汇市场稳定,稳定的市场是没有钱赚的。二来现在新兴货币市场都有集中暴雷的倾向,现在进去很容易就踩中了,尤其在初期,有些隐性雷难以发觉和避开。此时入场太早,真正可以入场的机会应在2021年以后,着手准备,2022年,2023年是非常好的机会。
综合来看,现在大举看空美元还不到时候,美联储展现“鸽派”也不是一次两次,但肯定还有一次加息。若美联储8月能进行最后一次加息,在其后的9或者10月方能做空美元,此前还需谨慎!
文/叶一良
阿布达比首席策略师、知名宏观经济评论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