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万】穷人真的缺的是钱吗?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YNote\data\qqD226F7F30646B40C9D43C9BA166BD474\95215f2bc937440a94c551a1027cdeaf\1000.jpeg
1 根本不缺钱的穷人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福利制度的国家。说到德国的穷人,最奇怪也是最被视而不见的事实是:他们在经济上并不穷。
说他们是穷人,完全是基于福利制度的人为定义。
德国规定,个人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收入的 60% 的就是穷人。德国早已是经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很高。于是水涨船高,在德国,人均月收入低于 1035 欧元(相当于 7700 人民币),就是福利制度定义下的穷人。
与此同时,德国最低生活保障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就进了最低生活保障清单。到 1985 年,清单已成厚厚一大本,赫然可见下列内容:150 克腌黄瓜;100 克家庭装冰淇淋,皮克勒侯爵风味;一张双程火车票,二等车厢,30公里……
德国福利制度规定,单身失业者领取住房救济金的最低标准是 45 平方米。结果,这些人的住房面积比德国人均住房面积还要多 2 平方米。
在德国穷人的家庭里,微波炉、游戏机、智能电话、计算机、大屏幕液晶电视,应有尽有。
令人印象深刻是:德国穷人是新潮电子产品的最早消费者。对最新型号的手机、硬盘摄像机、DVD 播放机等最新科技产品,他们趋之若鹜。他们好像习惯于通过购买最新电子产品来缓解现实生活的挫败感。德国最大的家电连锁商城深谙此道,专门为这一人群设计了促销标语:“我可一点儿都不傻。”
实际上,在今天的德国,符合福利制度定义的穷人和中产阶级在物质上的差异已经基本消失。但是,穷人和中产阶级在其他方面有深刻且难以弥补的差异——称之为“鸿沟”更准确。
本文由罗辑思维独家发布。
2 拒绝工作的人
在德国,夫妇二人失业在家,有两个孩子,那么,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各种补贴加起来每个月有 2000 欧元,足够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如果父亲不想吃救济,想要出去工作自力更生,那么,至少每小时挣到 10 欧元才能达到原有吃救济的水平。
所以,在德国下层阶级那里,不值得去工作已成广泛共识。多年失业者大有人在。长期失业,而不是贫穷,成为下层阶级的显著标志。
找工作是不是很难呢?正好相反,德国许多地方都严重缺乏劳动力。
由于本国的失业者舒舒服服地在家吃福利,很多企业不得不转而从外国引入劳动力。那些德国本国的穷人,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问题在于,既然失业比工作挣得更多,为什么要去工作呢?
和短期失业不同,长期失业,尤其是那种没有后顾之忧轻轻松松的失业,对人的影响非常深刻。
对于劳动者来说,工作并不仅仅意味着获得收入。工作还意味着荣誉感、勤奋、成功、追求效率等工作伦理。而正是这些工作伦理为人的生活创造出意义,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外在形象。
对那些长期失业吃福利的人来说,按时早起、学习、努力等生活习惯都已消失。虽然衣食无忧,但他们的生活已经不再有意义。
本文由罗辑思维独家发布。
3 穷人的生活方式
近距离观察德国那些靠福利生活的穷人的生活方式,会发现,长期拒绝工作,并因此丧失了勤奋和上进之心,是形成这种生活方式的核心原因。
一个长期脱离劳动的人,他的生活准则及价值观和劳动者迥然不同。由此造成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也天差地别。
具体来说,德国穷人的生活方式的特点包括:
一、缺乏自制能力
以往被视为富贵病之一的糖尿病已成为德国下层阶级的常见病,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自制能力,放纵口舌之欲。他们喝下大量的高糖饮料、酗酒、吸烟、缺乏运动。这些都不是因为贫穷——真正的穷人可喝不起成打的高糖饮料,这些生活方式是缺乏自制能力的结果。
过去,穷人因为艰苦的劳动而健康受损。现在的德国几乎不存在危害健康的职业。穷人的居住条件和医疗条件也已经根本改善。
今天穷人的健康受损是因为懒惰和放纵。不利于健康的有害的生活方式,在穷人中出现的比例比德国社会平均水平高 2 - 3 倍。
吃救济的穷人的懒散懈怠也传给了他们的孩子。
有记者采访一家皮划艇俱乐部,发现在那里挥汗训练的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
俱乐部的会费不是问题。俱乐部很愿意向穷人家的孩子提供免费待遇和补贴。问题在于,皮划艇运动对人的刻苦和遵守纪律要求很高。一个人缺席迟到,其他人就都要等着。一个人在训练中违反指令,可能导致船只倾覆和人员受伤。参加皮划艇训练,运动员必须全神贯注、严格执行指令。靠福利生活的下层阶级家庭的孩子根本做不到这些。
守纪律、值得信赖、勤奋、有责任感这些非金钱特质,往往能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最终成就。下层阶级的家庭因为远离工作而极度缺乏这些非金钱特质,他们的孩子也因此与此无缘。
对政治,下层阶级同样冷漠。民主制度已经和他们无关。德国出现了一个和主流社会平行、但永不相交的下层阶级社会。人们互相能看得见,但彼此之间绝少有交往和互动。
二、用卡车表决
在德国城市中,很容易就能辨认出下层阶级聚居的社区。
这些社区中,人们在路边无所事事地喝着啤酒,人行道上的垃圾久久无人清理。墙上满是涂鸦之作。人尿狗屎到处都是。
下层阶级的人还特别喜欢宠物。这些社区的超市中,狗粮和酒占据了大量货架,新鲜食品和蔬菜却很少见。
这些社区原来并不专属下层阶级。但当吃福利、放弃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时,带有他们生活方式特色的街区景象就会越来越多。同时,中产阶级会越来越快地逃离这里——用卡车表决。
同样,这些社区特色也和钱无关。
体面规矩的生活并不一定要有钱才行。即使收入不高,也可以清理垃圾、保持墙面和路面清洁、不在小房子里养大型宠物、让家人吃健康饮食。做到这些需要的只是上进心、责任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可这些正是福利社会中的穷人最缺乏的。
如果这些不良现象是由钱造成的,那么,当经济形势改善时,不良现象应该会有所缓解。但吊诡的是,每一次经济形势改善,对此类社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其中的原因是:
一旦经济形势改善,那些因为经济糟糕而丢掉工作、但还愿意找工作,愿意自力更生的人就会找到工作。而一旦找到工作,他们就会迅速逃离这里。
偏偏这些还保持着上进心的人正是社区共同生活最需要的人。他们可能是负责任的家长、有耐心的足球教练、纠纷调解者、热心人,是孩子们的好榜样,是社区仅存的支柱力量。随着他们的离开,社区将越来越糟糕越来越破败,以至于毫无希望。
三、破碎的家庭
很多下层阶级的家庭都不完整。女性独自抚养孩子已成常态——当然,能这样做是因为政府按时送来福利费。
这些女性对于自己独自抚养孩子也习以为常。和他们睡觉的男人,一旦发现她们怀孕,第二天一早就会收拾东西离开。“他们知道政府会照顾我们”。好像并没有人觉得其中有什么荒唐和败德之处。
下层阶级不缺钱,他们缺的是父亲。父亲这个角色几乎从这些社区中消失了。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儿童,缺乏对正常家庭生活的切身感受,对夫妻之间那种在经济和命运上的一体关系完全无知。在他们看来,男女之间只有性的联系。孩子们对性知之甚多,对正常的男女之爱却知之甚少。他们往往很早就有了性经验,但却终其一生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别人。
在破碎的家庭中,儿童极度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这种关爱并不必然需要钱。交谈、爱抚,甚至注视,对这些孩子来说都是奢侈品。
下层阶级的家长不但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也毫无兴趣了解孩子在学习什么。在下层阶级社区的学校,老师在开家长会时可能会面对空无一人的教室。中产阶级家庭高度关注孩子的学习,精心设计和参与孩子课内外的教育。下层阶级父母则对此漠不关心。他们并不想要孩子日后出人头地。孩子能和他们一样,长大了也靠福利生活,就很不错嘛。
4 穷人的鸦片
时至今日,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仍然顽固地认为,穷人之所以穷,只是因为他们缺钱。只要福利制度给他们足够的钱,就可以解决贫穷问题。
可事实是,源源不断的救济金就像鸦片一样从根本上败坏了穷人的生活。
他们形成了对福利救济的依赖,并因此拒绝工作,和社会脱节。他们丧失了做人起码的进取心和改变现实的勇气。也因此,除了寄希望于福利费的增加,他们完全没有提高生活水平的可能。他们成了地地道道的寄生虫和行尸走肉。
在中文中,贫和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贫指的是经济困窘、收入不高。而穷的原意是指无路可走、没有希望——穷途末路。
德国社会的现实表明,按照规划运行良好的福利制度,不但没有消灭穷人,反而大量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彻底丧失未来和生活希望的人。
笔者来一万是一位从事现货原油沥青白银分析指导的老师,如果你看到我的文章那是一种缘分,如果你选择我,那是一种信任!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如果要投资,一定要做到盈利为止!薇信,whjrg13【咨询指导】
页:
[1]